SKU:RB-02S025A 继电器开关控制模块

来自ALSROBOT WiKi
2021年7月21日 (三) 11:52Zhangxin讨论 | 贡献的版本

(差异) ←上一版本 | 最后版本 (差异) | 下一版本→ (差异)
跳转至: 导航搜索
02S025A01.png

目录

产品概述

继电器模块, 采用3线接口方便的使用,5.08mm高电压接线端子保障安全。 运行电压适应3.3V和5V供电。 数字信号模块,板子上均有大写字母D标识。 小板上带有高品质接头,能够经受上万次插拔,保证接触牢固,良好。 沉金工艺,不仅保证模块的性能,而且带有金色光泽!   在使用Arduino做互动项目时,很多大电流或高电压的设备通常无法直接用Arduino的数字IO口进行控制(如电磁阀、电灯、电机等),此时可以考虑用继电器的方案解决。模块化的设计使其很容易同Arduino扩展板相连接。继电器的输出状态都由一个发光二极管表示,方便实际使用。    继电器模块就是采用大电流优质接线端子,提供1路输入与输出,最高可以接 277V/10A 的交流设备或 125V/12A 的直流设备,因此能够用来控制电灯、电机等设备。

规格参数

  1. 工作电压 :3.3V/5v
  2. 尺寸大小: 48mm * 25mm * 18mm
  3. 固定孔间距:29.3mm * 18mm
  4. 重量大小:15g
  5. 信号类型:数字信号
  6. 固定安装:4 * M3 固定孔
  7. 输入、输出:1路
  8. 常开接口:CM NA
  9. 常闭接口:CM NC
  10. 控制设备:最大控制 277V/10A 或 125V 12A 设备
  • 产品尺寸图:
Size038.jpg

接口定义

  • S:信号引脚
  • +:电源正极
  • -:电源地
02S025A02.png

使用方法

工作原理

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,它具有控制系统(又称输入回路)和被控制系统(又称输出回路),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,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“自动开关”。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、安全保护、转换电路等作用。 电磁式继电器一般由铁芯、线圈、衔铁、触点簧片等组成的。只要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,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,从而产生电磁效应,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,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(常开触点)吸合。当线圈断电后,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,衔铁就会在弹簧的反作用力返回原来的位置,使动触点与原来的静触点(常闭触点)吸合。这样吸合、释放,从而达到了在电路中的导通、切断的目的。对于继电器的“常开、常闭”触点,可以这样来区分:继电器线圈未通电时处于断开状态的静触点,称为“常开触点”;处于接通状态的静触点称为“常闭触点”。 继电器工作时,电磁铁通电,把衔铁吸下来,工作电路闭合。电磁铁断电时失去磁性,弹簧把衔铁拉起来,切断工作电路。因此,继电器就是利用电磁铁控制工作电路通断的开关。 用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好处:用低电压控制高电压;远距离控制;自动控制。

编程原理

继电器模块引出三个引脚,分别是电源正Vcc、电源地GND、信号引脚S,使用该模块时,可以将信号引脚直接连接到 Arduino UNO 控制器的数字引脚,例如数字引脚3,通过 Arduino 给出高低电平信号,来控制继电器的开合,从而实现弱电设备对强电设备的控制功能。<dr/> 在使用 Arduino UNO 控制器或者其他弱电控制器引脚来控制继电器模块时

  • 模块 S 引脚为高电平时,继电器 CM 和 NO 引脚导通,同时板载指示灯亮起。
  • 模块 S 引脚为低电平时,继电器 CM 和 NC 引脚导通的同时 CM 和 NO 引脚断开,同时板载指示灯熄灭。

硬件连接图

Jidianqi02.jpg

S引脚接到控制器的 D3 口。+和-分别接到电源的+5V和GND。

例子程序

int ctl = 3;//定义引脚
void setup()
{
pinMode(ctl,OUTPUT);  
} 
 
void loop()
{
  digitalWrite(ctl,HIGH);
  delay(1000);
  digitalWrite(ctl,LOW);
  delay(1000);
}

云编程代码

Yun0013.png

程序效果

程序下载之后会听到继电器关短和打开的声音,同时可以看到板载LED闪烁。

产品相关推荐

Erweima.png

产品资料

下载链接: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Fb0iYU8ZqNDtP9t5uTXBbQ 提取码:iowh

购买地址

大功率继电器模块

周边产品推荐

继电器扩展板
继电器 3A/250VAC 3A/30VDC

相关学习资料

奥松机器人技术论坛